我们很多同学在进入学校前与社会接触较少,思想单纯,对一些人或者事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对于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急功近利,喜欢感情用事,疏于防范。形形色色的违法犯罪分子都会在涉世未深的学生身上打主意。因此,我们更要加强反诈骗意识,与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一、校园诈骗之销售廉价物品
该类诈骗作案分子利用学生对鉴别商品质量能力差,“识货”经验少又图便宜的特点,上门推销各种产品进行行骗。
案例简述:2010年10月,一名湖南籍女子混进我校女生宿舍,自称是某公司的业务员,向我校学生推销笔、笔芯、笔记本。该女子声称其物品价格低、质量优,告诉我校学生可以低价买进,再转卖给其他同学以赚取差价。该女子先后骗得我校五名学生共计800元现金。待该女子离校,我校学生查验物品时才发现所购物品均为假冒劣质产品,大呼上当受骗。
二、校园诈骗之借打手机
该类犯罪嫌疑人经常在校园周边或者闹市区流窜,遇到学生后,利用学生较为单纯和乐于助人的特点,以问路、手机没电或者手机被偷为名借用学生手机,后趁其不备,转身逃离。
案例简述:2010年11月14日,我校某学生在第四医院附近遇到一名陌生男子,该男子声称自己为某公司经理,手机刚刚被偷,想借用该学生的手机打个电话,并给了该学生一张名姓片。我校学生信以为真,便将手机借给陌生男子使用,当该男子取得手机后趁学生回头间隙,混入人群中逃逸。学生立刻拨打名姓片上的号码,号码为空号,方知上当受骗。
三、校园诈骗之勤工俭学
以勤工俭学为名,骗取钱财。诈骗分子利用学生勤工俭学的心理,以招聘、代售为名,骗取学生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相关费用。由于学生社会经验少、法律意识淡薄、急于赚钱补贴生活的心理,常常沦为受害者。
案例简述:2005年9月,某高校英语系大学生小张在校园广告栏看到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贴出的招聘广告后,决定应聘公司的兼职英文翻译岗位。经过简单面试,小张交了200元押金和咨询费,拿到一篇文章回去翻译。过了一个星期交稿时,小张得到了30元稿费,并又拿到稿件回去翻译。再过两个周,小张致电公司准备交稿,可电话怎么也打不通,赶到公司,却发现办公室里黑灯瞎火,问大楼的保安,说公司搬走好几天了,去向不详,小张这才发现被骗。
四、校园诈骗之网络信息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高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提高。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快,真假难以识别,犯罪分子利用这个特点,在网上设置骗局诱人上当。
案例简述:2008年5月,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小陈来说,今年6月的英语四级考试至关重要,如果这次考试仍不能通过,按照学校的规定,就会拿不到学位证书。一直为考试发愁的小陈偶然听同学说,互联网上有人在卖四级考试的试卷,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小陈在网上开始寻找,后来小陈花了300元钱在网上买了一份试卷,考试当天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此外,一些诈骗分子还通过网络交友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骗财骗色,使学生蒙受精神和财物的巨大损失。
五、校园诈骗之拾物平分方式
这种诈骗手法比较老土,陈旧,但作案分子利用受害者的贪小便宜、财迷心窍的心理和特点实施行骗。
案例简述:2009年9月6日下午4时左右,一高校学生王某在回校路上突然发现前面一名骑单车的男子身上掉下一个钱包。王某马上喊道:“先生,你掉了钱包”!但是该名骑车男子充耳不闻,一阵风就不见了。王某只好捡起钱包,这时从旁边走来一名女子,要求打开钱包看个究竟,发现钱包内有一大块金条并附有一张3万元的发票。于是,该女子要求与王某平分金条,王某看到这么大块黄金,又有发票为证,自以为不会有诈,于是连忙从同学那凑得5千元人名币换取该金条。事后发现该金条是假的,后悔莫及。
六、校园诈骗之利用手机短信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短信群发器向不特定的社会群体发送信息,编造各种身份和理由诱骗事主的身份证号、卡号、密码或直接要求汇款、转账,以骗取钱财。
案例简述:近日,学生龚某的一次网购差点让她与网店卖家对簿公堂,后经多方取证,才发现是一条“莫名其妙”的短信从中作祟。原来,小龚与卖家约定货到付款,收到货时已经过了银行的营业时间,小龚只有等第二天再去银行。谁料到凌晨四点,小龚被一条手机信息吵醒:“我们明天要结账,请尽快把货款打到卡号……”,小龚生怕背上欠债不还的恶名,第二天一早便去银行将货款打入了短信所说的账号。本以为交易结束了,可一周后,小龚竟然被买家投诉,理由是“收货后恶意拖欠货款”,这让小龚哭笑不得,明明一周前就付过款了,想起“店家”那条凌晨四点的催款短信更让她气从中来,便直接打电话质问“店家”,没想到,之前发催款短信的号码已注销。龚某方知上当受骗。
行骗令人深恶痛绝,但却屡屡总有人得逞。这说明我们周围很多同学的自我防范意识过低,缺乏相应的法律安全意识。为此希望各位同学能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健康心态,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法律法规,掌握一些预防受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对自己严格要求,洁身自好。不贪图私利,不感情用事,增强抵制诱惑的能力。
3.在接到陌生的电话和短信时,认真审查对方的来历,保持清醒的头脑,观其行,辨真伪,三思而后行。不能单凭对方的言谈举止,仪表风度,衣着打扮等第一印象妄下判断,轻信他人;不能只认头街,只认身份,而不认品德,不辨真假。
4.在加入所谓的“兼职中介公司”时,要对公司的基本状况,工作性质多加了解,不能轻率相信,必要时可进行实地考察。
5.不要轻易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资料,如信用卡密码、住址、电话、手机号码、房间号等;陌生电话骚扰时,尽可能少与其搭茬;不被“便宜价”和“可怜相”所蒙蔽;不要将个人有效证件借给他人,需要提交有效复印证件时,在复印件上注明提交用途,以防冒用;不轻信张贴广告或网上勤工助学、求职应聘等信息;遇到可疑人物,向保卫处及时报案。